河南科技大学一大四学生从该校7号教学楼的6楼自习教室的缓冲道处跳下,落在通往7号楼的砖石路上,当天的气温是零下7摄氏度。跳楼者是该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006级1班的杨熙风,信阳商城县人,今年7月1日刚刚过完21岁生日。
河科大学生小王当天正好从距事发地数十米处经过:“只见一个年轻人仰面朝天地躺着,当时还以为是晕倒了,但听到旁边有人在议论是跳楼。”
□首席记者 杨非 实习生 马艳丽
●姐弟俩最后的永别
“没想到今年暑假在上海短短的几天相聚竟是最后的永别。”比弟弟大两岁的姐姐,说起弟弟,眼里充满了泪花。
姐姐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今年暑假,姐弟俩在上海相聚。平日里姐姐忙于教书,还要顾及店面,弟弟就一人拿着地图在上海游览风景。姐姐说:“弟弟眼界仿佛一下子开阔了,特别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和电视里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体会也不同,弟弟当时看了很兴奋,他也是第一次到上海,第一次看到大都市。”
随后,弟弟利用假期先后到温州、南京等开放型城上海至淄博货运市感受和体验生活,回来后,还在博客里写下每到一处的所见所闻,写完后主动给姐姐看。“小时候我俩经常打架,但是有外人打他时,我会奋不顾身地去护着他。”没想到,当再次看到弟弟时,他已躺在医院冰冷的太平间里。
●妈妈眼中的孝子
“他确实是个懂事的孩子。小时候做错事了,我就板着脸,他一看我不高兴了就一直低着头,如果我笑了,他就拉着手叫妈妈。”今年48岁的母亲,看起来显得很苍老,头发也白了,嗓子也哑了。
“自上高中后,他不在家住,从不让我洗衣服,即便回家带有脏衣服也不让我洗。”母亲说,杨熙风从小到大都很让家人省心。
说起儿子,母亲忍不住痛哭起来:“他的大伯,有些耳背,如果说话声音小了,他大伯听不见,跟他大伯说话自然声音要高些,孩子就说我,声音小些,你咋那么大的声音跟我大伯说话呀。”不光是大伯喜欢他,就连同村的人都很喜欢他,别人都说我真有福气,有个好儿子。
“虽说是男孩子,但从没有惹过事。”母亲回忆说,只有一次,是在初中时上早操,因为孩子年龄小跑不动(小学学习好跳级上的初中),就偷偷躲在一辆三轮车上,以为老师发现不了,谁知还是让老师看到了。
●和爸爸是无话不谈的朋友
杨熙风的父亲从事教育工作。
信阳市商城县地处山区,杨熙风在上高中之前从没走出过大山,从他的家里到县城需要步行7华里再转坐三轮车或中巴车,3个小时后才能到达。13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该县的重点高中,高中期间,学上海至潍坊货运习成绩还比较理想,但是有一次感冒挺严重,影响了学习。2006年,杨熙风以589分的成绩考上了河南科技大学。“上大学放假回家后,儿子经常与我谈些对生活的看法,特别是就业方面比较多,今年暑假从上海旅游回家后,谈得最多。以前说的大都是些文学、散文之类的,高中期间他的作文一直特别棒。”父亲说,“他精神上也很乐观,说如有合适单位招工的话,就去上班,如果没有合适单位,就下劲考研。”
今年上半年,杨熙风完成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他是个懂事、有理想的孩子。”回想起孩子,父亲哽咽着说,“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是一片空白。”“以前儿子回家喜欢爬山,每年的八月十五我都会给孩子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今年儿子回家在后山上赏完月就在博客里写下一篇题为《月亮》的散文,总的意思是写月亮的那种宁静和美。”父亲再次回忆说。“儿子出事后的第二天,河南科技大学王主任拿着孩子的最后一次考试试卷给我看,‘挂不了科’,从卷面看肯定能及格。”父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