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没有过多地提到通胀预期,也没有转向基本的经济政策。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多强调“转变”和“调整”,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
在此之前,很多人预测,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可能退市,积极的财政政上海到东营物流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逆向微调。可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认为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可以退市、微调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也不是没有根据。中国当前已经出现通胀预期,有些人认为现在已经出现了通胀。如果继续过去政策,则有可能加剧通胀的到来,以及加重今后通胀严重程度。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
可是,一向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最有效益的外贸出口,目前仍为负增长;而内需市场也只是在政府政策刺激下才稍有扩展。因此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较早复苏得益于中国国家经济刺激计划、得益于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工程的开工、得益于以国家投资为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这些工程和经济活动目前正在建设中和进行中,一旦政策转向,这些工程和经济活动很可能中断,这样不但不能使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继续下去,还有可能使已经取得的复苏成绩也有可能丧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得不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老实说,即使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造成今后的通货膨胀,那也要在半年甚至一年以后。因为目前CPI和PPI还是负值,经济刺激造成的通胀,传导将有一段过程,将有一段时间。
反过来,如果现在马上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撇开政策实施必须要有连续性、稳定性的因素,半年至一年后的通胀未必不来。
中国这次遭遇经济危机的自身原因,常常被掩盖在国际金融上海到德州物流危机之下了。其实中国早在2007年年底就开始遭遇经济危机。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中最有效益的是外贸出口,而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商品。一旦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上涨,或者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或者国际市场萎缩,马上就发生危机。2007年年底我们遇到了前两项,因此发生了沿海地区企业“倒闭潮”和“搬迁潮”,而到了2008年则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
另外以往投资方面,民间投资始终不活跃,而政府投资则效率不高。
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上行期内,还能蓬勃发展,但到顶点必定是通胀,回过头来是危机。如此反复,效率极低。
因此,当前转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最要紧的,关键在于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